埇桥历史

历史

埇桥历史

墉桥区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在这里揭竿而起;清末的捻军起义,曾席卷埇桥大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在这块土地上与日军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炮声在这里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正因为如此,历史赋予这块土地许多璀璨的胜迹,影响和吸引着许多名人墨客观瞻游览。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将领葛婴、朱鸡石,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将领康茂才等,都是埇桥区人。

唐宋以后,埇桥区域之内文风大振,名人辈出。王绩、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轼、范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饱学之士都曾为官、游历或寓居于此,为悠久的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白居易寓居符离“东林草堂”时写下的妇孺皆知的著名诗句。
墉桥区书法文化渊源久远,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蔡襄曾七住埇桥,写下大量的墨宝佳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在扶疏亭留下墨宝,明末清初“埇上四子”(周廷栋、贾善价、任柔节、牛北瞻)的书法名扬大江南北。晚清民初以后,李心锐、杨梦九、哈维元、倪宗鲁、余松岭、李照临、陈亨祺是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民国以后的梅雪峰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因此,埇桥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墉桥杂技源远流长。且以精湛的驯兽技艺而著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民间杂技表演,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到21世纪初,墉桥已有近三百个马戏团,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收入两亿多元。还举办有“中国马戏艺术节”。墉桥马戏形成了产业,占据着中国马戏市场的半壁江山。2007年9月,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墉桥区“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2008年,埇桥马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