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赵县

历史

文化名城——赵县

赵县,古称赵州,地处石家庄市区东南40公里,总面积为675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2008年),辖11个乡镇、281个行政村。 县府驻赵州镇。汉为平棘县,晋为赵国,北魏置赵郡,曾为赵州治,隋改为赵州。1913年改为赵县。赵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境位于河北平原,光热充足,地下水丰富,利于井灌,又有石津渠灌溉之利,一年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时间短,夏冬两季时间长。东部为沙质褐土,适于雪花梨生长。赵县农业发达,玉米、小麦是主要粮食产品。特产雪花梨俗称象牙梨,个大,皮薄、汁多、含糖分高,成熟后洁白如雪,故名,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优质水果之一。 柏林禅寺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华夏第一塔——陀罗尼经幢和赵州小石桥(赵县永通桥,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在赵县县城城南,寺内的柏林禅寺舍利塔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220 ),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赵县城南2.6公里处坐落着有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时隔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该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间将赵州桥与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华北四宝”。 值得一提的是,赵县不光有赵州桥一座石拱桥,还有一座同样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安济桥。永通桥坐落在赵县县城原西门外的清水河上。其建造年代由于没有原始资料,历来众说纷纭。据1986年从桥下出土的桥石构件和刻字考证,永通桥始建于唐代永泰初年(公元765年)。但桥下出土的物件的风格,很像隋代作品,于是也有的认为,永通桥和安济桥是同时建造的,或者说,永通桥的建造年代在隋末唐初。其结构、造型,甚至栏板、望柱的形式与赵州桥十分相似,因体形小,故又称小石桥。历代文人墨客都把赵州桥和永通桥并称“奇胜”“伯仲”和“姊妹桥”。永通桥是一座单孔敞肩弧形坦拱石桥。主拱券由20道独立的单券并列砌筑而成,桥面长34.53米,桥中部宽7.26米,东西两端宽度分别为8.03米和7.97米。主跨径为23.48米,弧长5.14米。主拱两端伏设四个小拱,小拱与大拱幅度之比大于赵州桥。桥面弧度很小,近于水平,便于车辆通行。在桥的拱肩上大拱上同样伏设四个小拱,小拱与大拱幅度之比大于安济桥,这是匠师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运用。 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赵县人民勤劳善良,憨厚质朴,热情好客,并且有着细腻而丰富的感情。赵县景美人美,欢迎各地游客来赵县观光旅游。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