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主题为“早期船只历史”的邮票,其中一枚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因为上面印了一艘造型奇特的“红头船”,而在泰国,由国王拉玛三世所建的岩尼瓦寺里,也存放着一艘红头船模型,为什么红头船如此出名呢?如果你手上有一张1875年英国出版社的世界地图,除了那闻名的天津、南京、厦门,除了这一个个耳熟能祥的口岸,在粤东的海边,位于古代的澄海县东北部,现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的一个小村,樟林——红头船之乡,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
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海禁初开,海上贸易合法化,樟林古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潮汕以致粤东和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繁荣兴盛达百年以上,据说,当时国外的来信只要写有“中国樟林”即可送达。而随着商贸越来越频繁,它也自然而然的成为粤东乃至毗邻诸省移民出国的重要口岸。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就是从这里出发,而承载这一切的便是红头船,便是樟林古港。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由于樟林地理位置优越,开禁通商后,各地商船纷至沓来,常年在港口穿梭聚集。每年夏季,商船或北上苏州天津贩回棉布药材,或是南下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运回大米木材等等。当年为方便船运,商人们先是在樟林港两侧建起一拍拍整齐的货栈,在由货栈建起近十条特色各异的商业街,即新兴街,热闹非凡。而樟林港也在乾隆年间进入黄金时期,其一年税收占到广东全省的1/5,被誉为“通洋总汇”。即便是在1775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口通商的情况下,樟林港仍然发挥特殊的作用,当时清政府在福建留下缺口,允许厦门与西班牙进行贸易,期间三之四亿两白银通过近海口岸运到中国,而樟林作为中西贸易的交汇地带,也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经两个世纪的变迁,樟林古港繁华不再,但遗迹犹存,只有河岸边的石碑铭记着昔日粤东第一大港的辉煌,而樟林古港的新兴街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根认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