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庙--曹娥庙

历史

江南第一庙--曹娥庙

我的家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人们称它为江南第一庙。这就是我们家乡人应以为傲的曹娥庙。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曹娥庙的历史及曹娥这个孝女的事迹。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它面临曹娥江,背靠凤凰山,坐西朝东,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相传公元143年地农历五月初五,曹娥的父亲曹盱驾船在舜江中,“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迎潮神,忽然一个怪涛打来,船翻了,曹盱失身于江中,被潮魂卷入激流。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悲痛欲绝,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觅父尸不得,于是她祝天投衣,衣漂流5昼夜后,在沉衣处她投江寻父尸,竟抱父尸俱出,乡人们惊异,哀其孝女。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刚上任的县令度尚所闻,即将曹娥改葬于江西岸,并命13岁的外甥邯郸淳写诔文、立碑、建庙,改舜江为曹娥江,以彰曹娥之孝烈。历朝历代,修庙立碑不断,我们眼前的曹娥庙是在民国出年重修的。在曹娥庙内有堪称“四绝”的宝贝:精湛的雕刻、大气的楹联、古朴的壁画和精美的书法,另外曹娥庙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所以曹娥庙被誉为“一座雕刻的宫殿”、“江南的一颗艺术明珠”,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庙”。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上面的字体为行楷体。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娥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上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
“曹娥碑”它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字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迹的鼻祖,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曹娥庙历经千年历史依然屹立在曹娥江畔,希望能将这段历史也久久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