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成因

历史

太湖成因

太湖成因,传统的有河流淤塞说、泻湖说,近年又有积水说、下陷说等不同观点。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2.0~1.5万年前,海水东退,太湖地区由浅海湾变成冲积平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气候转暖,海平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河流因下游被淹,比降减小,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后湖泊扩大而汇集成统一的太湖;其后因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增加及湖中风浪湖流对湖岸的侵蚀,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东汉时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约2000平方公里,解放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状。泻湖说认为,约六千年前,太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下来,长江南岸沙嘴不断向海延伸,逐渐包围近岸浅海,形成古太湖;但因当时钱塘江携带的泥沙少,其三角洲尚未形成,古太湖仍可通过湖洲、余杭与杭州湾、东海相通;三、四千年前,钱塘江北岸沙嘴不断增长,终与长江南岸沙嘴相连,把以太湖为中心的浅水区域封闭成泻湖;再经淡化演变,并由大变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太湖及附近的湖群。 第一次看太湖一个人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