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别名颍州、汝阴、顺昌,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西北部与周口市,西部与 驻马店市相邻,西南部与信阳市接壤,北部、东北部与 毫州市 毗邻,东部与 淮南市 相连,南部与六安隔淮河相望 阜阳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辖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 三区和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四县及省直辖县级界首市。
2013年 阜阳全市户籍人口为1039.8万人,阜阳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 阜阳交通便捷,是安徽3大枢纽之一。被誉为“酒都盛地”、“黄牛之乡”,盛产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红薯和中药材,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肉类生产基地和全国山羊板皮重点产区。
阜阳是安徽省第四大城市,皖北中心城市,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级中原经济区(CPER)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新兴城市群豫皖城市群中心城市。
阜阳是皖北唯一的航空港城市,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阜阳风景优美,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八里河公园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园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分出。清代阜阳为颍州府,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其北部、西部、西南部与河南省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4地区的永城、夏邑、虞城、商丘、鹿邑、郸城、项城、沈丘、新蔡、平舆、淮滨11县相接,东北部与淮北市的濉溪县为邻,东部与蚌埠市的怀远县毗连,东南部与淮南市的凤台县接壤,南临淮河,与六安地区的霍邱县和寿县隔河相望。
阜阳市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阜阳地区南临淮河,而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阜阳地区气候具有以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
阜阳市年平均气温14.5—15℃,南高北低,相差0.5℃。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自北向南0.2—1.2℃,相差1.4℃;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7.6℃,南北差异不大。
阜阳市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除南部沿淮颍上、阜南、临泉3县接近38℃外,其它各地均达38.5℃。极端最高气温全地区均在40℃以上。逐年极端最低平均气温值,各地均在零下12℃左右。全区极端最低气温除阜南县为零下18.8℃外,其余各地均在零下20℃以下。
阜阳市北部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南部与江淮丘岗区隔淮河相望,全境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北部有龙山、辉山、狼山、双锁山等石灰岩残丘分布,其中龙山海拔105米,为全地区最高点;其余均属平原地貌,平坦舒展,一望无际。阜阳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东南以颍上县姜台子南部地势最低,海拔17.5米。西北与东南相对落差为14.4米,地面比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
由于阜阳市近代受淮河及其支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境内冲积物不断交互堆积,形成了平原之中岗、坡、洼地相间分布,小区地形起伏跌宕,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阜阳市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资源主要由自然降水,河道过境水和地下水构成。全地区年均降水820至950毫 米,年均河道过境水径流量38.22亿立方米。50米以上浅层地下总量每年6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每年约在96.52亿立方米左右,可利用量每年在72.22亿立方米,水供需比为1.81∶1。每年尚余水33亿立方米。
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主要自然河道从西往东依次有谷河、润河、泉河、颍河、西淝河、茨河、氵解河、包河等。这些河道大都源于黄河南岸平原,属原雨坡型河道,水源补给主要靠平原地区自然降水;其中只有洪、颍2河承受一定面积的山区来水,属山水型河道。
阜阳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含水岩组有两个含水层,一层约在5至20米,另一层约在30至50米,均受古河道带发育控制。浅层地下水运动以垂直交替为主,侧向径流极其微弱,属“入渗蒸发型”。
地下水水质较好,属碳酸盐淡水,矿化度小于每升1克,含盐度在每升5毫克当量左右,含碱度小于每升4毫克当量,尚未受到人为污染,适宜饮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阜阳市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植物有马齿苋、蒌蒌菜、豆本菜、面条菜、竹节草、独草、泽蒜、荠菜、地衣、木蛾、野木耳等。野生动物哺乳类:有黄鼬、野兔、野猫、剌猬、蝙蝠等;爬行类:有守宫(壁虎)、蜥蜴、赤练蛇、蚯蚓、乌风蛇等;鸟类:有喜鹊、麻雀、杜鹃、啄木鸟、猫头鹰、乌鸦、鹌鹑、斑鸠、地牯牛、灰鹤、喳喳儿、青雀、灰鹭等;鱼类:有鲫鱼、鲂鱼、黑鱼、黄鱼感、泥鳅等。虫类:有蜈蚣、蜻蜓、蝉、蝴蝶、马蜂等。[5]
阜阳市矿物已探明的有煤矿、铁矿、石灰岩矿和大理石矿。
阜阳市在距今2.7亿年至2.4亿年的二迭纪形成浅海相——陆相砂页岩含煤构造,已探明地下煤矿储量为46.93亿吨,其中工业煤储量9.56亿吨,主要分布在颍上县境内。
铁矿已探明的仅1处,位于颍上县县城西南18公里的陶坝子一带,系霍邱铁矿的延伸部分。矿体赋存在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为沉积变质铁矿。
阜阳市的煤炭蕴藏量达100亿吨,可采储量80多亿吨,而且皆为5700大卡左右的优质煤炭。由国投新集 口孜东矿新集集团投资的刘庄煤矿、谢桥煤矿年产均超过800万吨,其中刘庄煤矿有两个第一:被誉为国内第一对数字化的矿井;高度为90.8米的“亚洲第一井塔”。
阜阳近60平方公里的地下,还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太和县、阜南县已经开采利用的地热井,单井出水量每天在500吨以上,水温可达40~50℃,并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据有关史志记载,早在唐朝咸通元年(860年),颍州已有人口30770户,202890人。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颍州人口下降至78174户,160628人。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颍州人口又降至9752户,138255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颍州人口增至158252人。经过156年时间,人口增加不足2万人。
清雍正七年(1729年),颍州人口增至180326人。
1949年,阜阳专区总人口606.3万人。此后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医疗条件好转,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提高,人口迅速增加。至1958年,阜阳专区人口总数增到693.9万.9年间人口增加87.6万.平均每年增加9.7万多人。
1959年至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浮夸风等“左”的错误,致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口骤然减少。1959年全区人口681.3万,比1958年减少12.6万;1960年全区人口602.5万,比1958年减少91.4万;1961年全区人口605.4万,比1958年减少88.5万。
从1962年至1964年,阜阳专区人口每年增加11万左右。1965年至1973年,全地区人口每年增加20万以上。其中1968年与1969年各比上年增加30万以上。
从1974年开始,全地区人口增加速度放慢,但每年仍增加人口10万以上。1978年至1980年,连续3年出现人口增速回升,平均每年增加25万多人。1981年以后,人口增长得以有效控制,至1985年,阜阳地区总人口为10944725人,比1949年净增488万多人。
阜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的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1014.3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加了136.0万人,增长15.49%,年均增长1.45%;普查常住人口为760.0万人,10年间减少40.4万人,下降5.05%,年均下降0.52%。普查时阜阳净流出到市外半年以上人数达254.3万人。从全省范围内看,阜阳户籍人口总量和常住人口总量均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