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历史

历史

余杭历史

【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系章太炎先生出生之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前用犀利的笔锋与保皇党展开论战,积极宣传革命。辛亥革命后,竭力反袁,置生死于度外,曾“七追捕,三入牢狱”,宁死不屈。晚年致力于讲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气节激昂,竭力宣传日。1936年病逝于苏州,享年69岁。墓移葬杭州南屏山荔枝峰下。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称誉先生是“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永垂史册,是浙江人民的骄傲”。章太炎故居坐北朝南,晚清木结构,临街建筑。三间四进一弄,总面积635平方米。太炎先生少年时在此度过了2个春秋,投身革命后也曾几次回家探亲、避难。章太炎故居,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遗址】

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镇一带。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凿、锛、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诸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陆羽泉】

陆羽泉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俗呼陆家井。陆羽,字鸿渐,一名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21岁起游历考察茶叶产地32州,毕生为研究茶叶种植、焙制、烹饮收集大量资料。唐上元初(760年),隐居苕溪,从事茶叶研究、著述,历时26年,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几经增补,五年后问世,声誉大振。他将当时只作为药用的“茶”,主张广泛饮用,影响所及,茶事大盛。贞元19年(803)病逝,葬湖州天杼山,享年71岁。被后人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隐居苕溪期间,访茶寻泉至天目山,其达北天目径山北麓“双溪”(双溪唐时隶属吴兴郡)时,见天目四岭之水常年流经两溪,汇成苕溪源头溪水清沏见底,周围山青水秀土壤肥沃,是植茶佳地。便就地采摘野生茶籽,教村叟播种,并在山下溪畔结庐著书,舍旁一泓清泉,汲来烹茶,细品各地名茶。陆羽泉,198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昌硕墓】

吴昌硕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超山北麓大明堂西侧。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安吉县彰吴村人,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诗、书、画、印造诣甚深,咸称“四绝”,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03年创立西泠印社被推任第一任社长。先生生平酷爱梅花,常到超山探梅。1927年病故上海,遵其遗愿“身后埋骨超山香雪坞”,1932年移柩安葬超山大明堂西侧。墓东立有章炳麟篆额、冯君木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吴昌硕先生墓表”,墓左侧为建于1986年的“吴昌硕先生纪念馆”,东南约70米有“宋梅”及“宋梅亭”。吴昌硕墓,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

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据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又“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洞。嘉靖庚寅(1530)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1537),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1583)、天启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屡圯屡葺,辛卯(1711)北堍又圯,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建,甲午(1714)月竣工”。广济桥,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