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历史文化

历史

最美历史文化

历史

信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西周时期,信阳分别是弦、黄、蒋、息、蓼、番、申等诸侯国的国都、封地,战国时期曾为楚国的别都(遗址在今信阳平桥区)。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为申州、光州之州治。盛唐时期,义阳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粮食、兵源和财源基地,北宋初年改称信阳州,一直延用至今。明清时期,信阳的经济、文化已经相当优越,粮食充裕、商业繁荣、名士荟萃,且人文底蕴浓厚,进士、举子辈出。民国时期,信阳(汝阳道治)辖豫南四市大部分地区,为河南省四大城市之一。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信阳大地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信阳。

同时,信阳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从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演奏的。

信阳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培育出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这里还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主战场,至今还保存有鄂豫皖分局旧址群。

文化

(1)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2010年6月,70余位信阳民歌手、48个节目赴京圆满完成了CCTV《民歌·中国》“魅力信阳”节目录制。2011年3月7日至9日“信阳民歌”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连续展播。2010年10月30日,信阳中国民歌研究会成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朵茉莉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茶妹子》等。

(2)信阳方言
明末,“闯王”李自成攻陷光州(今信阳)并进行屠城,清朝皇帝下令以江西等地百姓填之(时值湖广、闽、赣填四川),信阳地区现居民大多为江西南昌、九江人及闽、粤、赣交界处的客家人后裔,清朝初年的信阳地区的主体方言应为赣语和客家话,之后的数百年间,由于行政上属于河南且与安徽、湖北交往密切,逐渐形成了以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结合的方言,在学术上信阳方言被统一划归为中原官话信蚌片。

(3)根亲文化
信阳是中华姓氏之根,汉姓100大姓中,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都源于此。信阳地处江淮之间,是历代中原人南迁的始发地和集散地。陈姓、王姓、潘姓、孙姓、沈姓均起源于固始,闽台两地陈姓、王姓多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的后人。据考证,黄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古黄国,即今天的河南潢川,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罗姓起源于罗山、赖姓起源于息县,蒋姓起源于淮滨。
固始县素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其后裔又渐次播迁到台港澳地区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欧美等地,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信阳作为众多姓氏的发源地,根亲文化日益繁荣,已建成固始寻根博物馆、河南黄氏文化研究会以及位于信阳师范学院的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已经举办过三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4)罗山皮影戏
罗山皮影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5)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今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是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

(6)商城花伞舞
相传商城花伞舞起源于唐宋时期,商城籍商人从江浙沿淮而返,把江南雨伞带回,打伞以示炫耀,后民间演化为撑伞为舞。
商城花伞舞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繁荣于当今,已有上千年之历史,是中原乃至全国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1959年曾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银质奖。

(7)固始花挑舞
花挑舞,源自固始县,距今有近400年历史,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当地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是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8)灶书《郭丁香》
灶书《郭丁香》起源于固始县,全诗长4838行,以反映郭丁香与灶王张万良婚姻爱情生活为主线,是中国唯一一部汉民族生活史诗,被誉为与《孔雀东南飞》齐名,是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9)书法美术
固始县具有“中国书法之乡”美誉的文化大县。全县习爱书画者有10万余众,其中国家级会员34人,省级会员158人。他们曾数百次在全国性书画大展中展出作品或获奖,在全国展现了固始书法群体的形象,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固始书法群体现象的研讨和思考。绵延的大别山,孕育了别具特色的“罗山美术群体”。近年来,以何家安、桂行创为首的30余名专业画家,潜心投入书画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大别山水和风情为背景,以画信阳、画故乡、画大别山为创作方向的令人瞩目的美术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