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咸阳地处渭河、泾河流域,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农业始祖后裔,就曾在此教民嫁稿,务耕农种、行地宜”,至今武功县仍有“教稼台”遗址。自秦孝公始迁都于此,咸阳因“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
中间经五代秦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144年。当时其管辖范围非常广大,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关中乃至陇东等地。封建制度确立后,咸阳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同时统一了文字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都城,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金字塔之都”,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其“陵园文化”存在之富集,规模之庞大,历史之悠久,是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同时是一个“文化之都”,古老的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的源头。素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的咸阳,同时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秦汉文化城市”。咸阳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文化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今天,充分发挥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展示它的无穷魅力,已成为现代咸阳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得天独厚的历史环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市物质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咸阳市古城遗址主要集中在西门、中山街一带,现存文化古迹有文庙、凤凰台、安国寺、圣国宫及许多明清传统店铺。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区域内有咸阳市历史博物馆,馆内有许多文化遗物。在遗留了物质文化的同时,目前,我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也有15项,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传统戏曲类有“弦板腔”和“皮影戏”等。其中“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市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也已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明清古城区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由于认识偏差,急功近利,缺少投入,制度缺陷,人为破坏,自然消失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损害了古城格局和明清风貌,“拆真造假”的破坏建筑有时发生,我们必须明确保护范围,用法规这一有效手段来维护明清城区的古城风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民间统文化习俗在逐步消亡或变异。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现咸阳市人民的文化意识已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市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咸阳钟楼:
历史悠久的咸阳博物馆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