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的历史(一)

历史

齐河县的历史(一)

齐河县隶属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周属齐国地,秦朝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改称祝阿县,金天会八年( 1130 年)始称齐河县,置县城于黄河北岸。现在祝阿镇的西关、西北街、南坦、北关、东北街等村一带,仍存有一些老县城的印迹,当地村民俗称老齐河。老县城因位于黄河北岸的南坦险工段,地势险峻,县城以北属黄河泄洪区,地势低洼,沼泽、泥潭颇多,城区难以拓展,又远离京沪铁路,交通不便。1973年兴建黄河北展工程,把县城迁到了向北15公里的晏城,也就有了外地人搞不懂齐河和晏城的迷惑。 晏城系山东古镇之一。史书记载,晏城 “北依禹疏九河之漯川,南望古四渎之济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晏城为晏婴封邑之地,故得名“晏” ,并筑城修宅,谓之 “晏城”。晏婴于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继任瞩齐卿,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晏子使楚” 、“二桃杀三士”等故事广为流传。县城西的华店乡尹屯村东北、温聪河西岸,有一高三米、占地亩余的土丘,相传为晏婴冢遗址。据记载,为纪念这位著名政治家,后人在晏城北建晏婴祠,城南建晏公庙,岁时祭奉,城内筑晏婴宅,供其临时下榻,晏婴宅旁有一金华古井,其井之水“甘冽异常,合胶入药良”,遗憾的是祠、庙、井荡然无存只是留在文字中。祝阿镇在老县城未搬迁时称城关公社,1971年分出大夫营公社,后改称小周乡。1995 年 12 月小周乡撤乡设镇,始称祝阿镇。2000年 6月,部分乡镇合并,祝阿镇与大夫营乡又合并为祝阿镇。

  齐河县县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万亩,辖9镇5乡、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1012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万;是全国劳模时传祥、“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的家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距离济南最近的卫星城。京沪铁路、济邯铁路在此交汇;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济馆高速公路,国道308、省道804、001、014贯穿全县。经过36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矗立在省会的西北侧,齐河已成为济南的绿色屏障和新型的观光旅游开发区。

  齐河历史悠久,古称祝阿,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公元1130年置县建城于黄河北岸,1973年,兴建黄河北展工程,县城迁往晏城。境内有晏婴祠、龙山文化遗址、东汉古墓、时传祥纪念馆。 齐河风景秀丽,百里黄河观光、千池荷花赏景、万亩绿树览翠、500年银杏树、600年孟家院的一批自然、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在四五千年前齐河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夏商为兖州之域,西周属齐国地。春秋称祝柯,又名督杨。秦朝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改称祝阿县。新莽改祝阿县为安城县,东汉建武五年( 29 年)复称祝阿县。东晋时祝阿升县为郡,南北朝时又撤郡复县。唐朝天宝元年( 742 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乾元二年( 759 年),迁城于迁善村,即今禹城市区。原县城称耿济镇,宋改耿济镇为济河镇,继称齐河镇。金天会八年( 1130 年)撤镇改县,称齐河县,隶济南府。元,隶燕南河北道德州。明,隶济南府。清,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民国,隶岱北道,继隶济南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分北、中、南三个人民政权统辖。分别隶属泺北专署、泰西专署、冀鲁豫区一专署。 1950 年隶属德州专署, 1956 年长清县河西部分并入本县,隶属聊城专署, 1961 年复隶德州专署( 1980 年改称行署), 1994 年 12 月撤消德州地区改称德州市,仍隶德州市。 1989 年底桑梓店镇、大王乡、靳家乡划归济南市历城区。 1991 年全县辖 4 镇 17 乡, 1012 个行政村, 1048 个自然村。 1995 年 12 月小周乡撤乡设镇,称祝阿镇。全县辖 5 镇 16 乡,即晏城镇、表白寺镇、焦庙镇、赵官镇、祝阿镇、焦斌屯乡、安头乡、宣章屯镇、大黄乡、南北乡、华店乡、刘桥乡、务头乡、潘店乡、大张乡、仁里集乡、马集乡、胡官屯乡、富足乡、贾市乡、大夫营乡。 2000 年 6 月,部分乡镇合并,合并后辖 9 镇 5 乡。其中,晏城镇、焦斌屯乡、南北乡合并为晏城镇,祝阿镇与大夫营乡合并为祝阿镇,潘店乡与务头乡合并为潘店镇,焦庙镇与贾市乡合并为焦庙镇,胡官屯乡与富足店乡合并为胡官屯镇,仁里集乡与大张乡合并为仁里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