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叫沁阳

历史

我的家乡,叫沁阳

沁阳古称覃怀、河内,位于东经112°46′至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河南省西北部,京洛之通途,晋豫之要冲。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交界;南眺黄河,南与温县、孟州相连;西望王屋,同济源市接壤;东连广袤的平原,与博爱县毗邻。沁河横贯市区中部,丹河南出太行汇于沁河,济水从市境西南流淌而过,其间泉涌渠流,星罗棋布,水系发达。沁阳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暖而干旱,夏热而多雨,秋清而气爽,冬冷而鲜雪。境域地形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质古老,矿藏丰富,系河南省高铝矿区之一。

沁阳历史悠久,沿革多变。从太行山南麓以及济水(潴龙河)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明清时期,河内(沁阳)县有“八景”,分别为“太行叠翠、济水托蓝、兴隆避暑、水峪藏春、宝塔晨烟、金坛夕照、明月松林、许良竹坞”。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环境风貌。它们分别为:太行叠翠:河内北部境域地处太行山南麓,其地峰峦叠嶂,满山遍野佳木葱茏,林壑幽美。四季不同景,十里不同天,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春日,芳草如茵,山花浪漫;夏有草木繁绿,浓荫蔽日;秋来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冬观松柏常青,大雪纷纷,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邑人常到此登高揽胜,领略那层林叠翠、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济水托蓝:指“济水穿怀”。宋代,引济水入城,穿越利津、举仙、中柱、览胜、指方等桥梁,串连小南海、东湖等四大湖塘,湖光倒影,荷花飘香,小桥流水,轻舟荡悠,好似北国江南,为城中胜景。兴隆避暑:位于城西北角城墙上,兴隆寺原为元仁宗潜邸,后改为寺院,寺院建筑宏大,在城墙上筑百尺高台,俗称“高台寺”,百尺高台之上建有“望月楼”。可“面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寺庙前临翠蓉湖。每逢夏日,邑人登临纳凉,是城中居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水峪藏春:指城北太行山麓之水峪寺,寺创建于元代,明代王铎、周继芳等多在此游览赋诗。寺地处山凹,气候怡人,春季温暖,风光无限,王铎有“入春山便好”诗句。宝塔晨烟:指城中东南隅天宁寺三圣塔晨观,三圣塔创建于金代,号称“中天一柱”。每当晨曦初露,三圣塔沐浴在朝辉中,巍峨耸立,为城中胜景。金坛夕照:在城西北太行山颠,主峰高耸入云,壁立千仞,群峰拱向。常年紫气缭绕,丹霞闪射。相传曾是老子在此筑炉炼丹成道飞升之所。峰顶修坛,又是神农祭天的圣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常登此揽胜,唱咏诗章。此处尤以夕阳斜照景色最好绝佳。明月松林:在城东北明月山上的月山寺(今博爱县境内)。寺创于金代,曰:“大明禅院”,明代改为“宝光寺”,清代改为“月山寺”。此处松林环抱,梵宫隐现。寺内有八大景和七小景,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许良竹坞:城东北丹河两岸,土肥水美,当地人广栽竹子,尤以许良一带(今博爱县)竹林最为繁茂,竹林与村舍交错而生,置身其地满目青翠,古朴清幽,景色优美。清乾隆帝圣驾巡幸于此,有御题“竹坞诗”。

沁阳人杰地灵,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四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三处。其中,以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较为集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三圣塔、沁阳北大寺、朱载堉墓(含郑藩乐府旧址)。神农山古建群:位于太行南麓的神农山。这里传说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飞升之所,又是羲皇神农氏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台。神农山峰峦叠嶂、林壑幽美、佛、道建筑众多,寺庙、道观星罗棋布。围绕主峰紫金坛,前有临川寺、东有云阳寺、伏羲殿、女娲洞、紫虚观、西侧仙神河谷有紫虚元君庙等文物建筑。窄涧谷太平寺摩崖:位于沁阳市紫陵镇太行山深处的悬谷山峭壁上。

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再次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与称道。解放后,怀药种植面积缩小,现在地方政府正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着重培育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与贸易市场。手工产品,以黑陶、竹货为沁阳传统特色,黑陶生产以盆窑村为主,竹货生产以沿丹河一带村庄为主。黑陶生产历史久远,生产的黑陶质地细腻,面泽光润。1914年,盆窑村烧制的瓦鼎、瓦炉等陶器,应征赴南洋马尼拉世界工艺品展览会展出,被鉴定为精良之品,并颁发奖章、奖牌。竹货以编织工艺细腻享誉中原。解放后,黑陶与竹货生产萎缩。沁阳一直作为州、郡、路、府治,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历来饮食服务业较为繁荣。风味小吃繁多,有特色的名吃有:闹汤驴肉、驴肉丸子、甜麻糖、绿豆凉粉、炒凉粉、绿豆丸、白丸、米茶、肉盒、靳贤书烧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