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常年喜欢舞文弄笔,喜欢写点豆腐块之类的小文章,总想着给家乡写点什么。但我的家乡是在共和国版图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
进入百度搜索“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只能看到这样寥寥无几的一段话:朱家沟村是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豫、鄂两省的交界地带。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03户,人口1124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有核桃,境内有恐龙蛋化石基地。
的确,说起朱家沟这个村,不必说在河南,就是在淅川本地,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位于乡镇的边缘村,西南与湖北省郧县梅铺镇的李家沟、齐家岭等村相接,不靠国道、省道,只有一条村村通公路与外界相通。到处是山地丘陵,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山上不长大树,山下没有河流,穷山恶水,土地靠天收,收入无来源。而且,几十年来,全村没有出过在省内外有点名气的大名人、大人物。
但说起河南省第一枚恐龙蛋化石,我们不能不提起朱家沟这一名字。虽然这是一个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无名小村,但它却是河南省第一枚恐龙蛋化石发现地。
天然碱是制碱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制取纯碱、烧碱、小苏打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冶金、轻工、石油、纺织、医药、农药等方面,是一种稀缺的矿产资源。1971年,我国在桐柏县吴城镇发现了天然碱矿,它是我国首次发现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天然碱矿,探明储量达5724万吨。因其矿体埋藏深(在643~874米),矿层多(有36层,上部2l层为盐碱矿,下部15层为碱矿,主碱矿层只有12层),单层薄(几米厚)。虽然其储量丰富,但按当时的采矿技术,适宜开采并予以利用的矿藏,却还不到2000万吨。
为寻找新的碱矿资源,1974年,河南省地质局责成第12地质调查队进驻南阳。为配合盐碱矿的普查勘探,开展对豫西南中新生代红色地层的地质调查研究,专门成立了以周世全为组长、由21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区域地质研究组。该研究组下设3个专题小组,其中以韩世敬为小组长,李含旭、时生贵、杨波思为组员的化石小组,目标是寻找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或者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
天然碱矿的形成,不但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古地貌、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等地质条件,还受控于古气候条件。恐龙是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时代(在距今2.3亿年至6500万年间)地球上的霸王动物。随后,在以亿年计算的漫长岁月里,由于白垩纪之后的气候变化、地球灾变、造山运动等原因,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称霸地球1.5亿年的恐龙灭绝。恐龙灭绝后,地球上经历过一个炎热、干燥的时代。这时,盆地湖泊里的水被蒸发掉后,最终形成了天然碱矿。
期间,激流澎湃的河水裹挟着砂石,自西北流向东南,不仅迅速掩埋了恐龙蛋,使其与空气隔绝保存下来,而且水中的矿物质置换了恐龙蛋蛋壳上的有机物质,使其形成化石。随后,流水携带的砂石不断地堆积,把恐龙蛋埋了一层又一层,形成了特有的“红色地层”。
因为国内外的各大天然碱矿,都形成于白垩纪之后,也就是恐龙灭绝的时代。因此,哪儿能找到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或者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哪儿就断定不会有天然碱矿,这样就不需要再实施地质钻探,费时费力去寻找天然碱矿。因此,寻找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或者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成为地质工作者的基本手段。
当时,这几名科技人员手中,只有几块指甲盖大小的恐龙蛋蛋皮化石碎片。这是他们费尽周折从中国科学院搞来的。就是靠着这几块小小的蛋皮化石碎片,成为了他们发现朱沟村恐龙蛋化石群的“引玉之砖”。
1974年7月26日,韩世敬组长带着3名化石小组成员开始进入工作区域。按照分工,韩世敬、杨波思两人去李官桥盆地(现已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下),李含旭、时生贵两人去滔河盆地。
很快,韩世敬、杨波思在李官桥找到古脊椎动物犀牛牙齿化石,李含旭、时生贵在盛湾发现了黄河古象与鹿牙化石。为了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从8月3开始,由2人一条调查路线改为一人一线。
8月19日下午3点半左右,李含旭来来到滔河公社(今滔河乡)南约3.5公里的朱家沟大队(今朱家沟村)的菠萝山根。说是菠萝山,其实,它只是800里伏牛山脉中一个较大的山坡,座落在朱家沟村、马家村和湖北省郧县梅铺镇齐家岭村三个村组之间,山并不突兀,绵延三四里,山上长着刺槐、柏树、荆条等草木,青翠碧绿,郁郁葱葱。稍稍平坦的山根是夹杂着砂石的褐色土壤,人们在上面种着玉米、芝麻等作物,在炎热阳光的照射下,禾苗用力地生长着,随风摇曳。
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冲沟里,李含旭看到几个直径约12~13厘米的圆滑的小坑,很像恐龙蛋留下的印模痕迹,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停下来,一边观察,一边向四周扩大搜寻范围。经过仔细查找,在离小圆坑5~6米的地方,他发现了恐龙蛋蛋皮化石碎片及较为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恐龙蛋蛋皮在地表及小坑内均可见到。小的如指甲大小,大的直径约2~3厘米。蛋皮是小球面状,厚1.5毫米,凹面不平,凸面不平整。
为保护恐龙蛋的完整,不被破坏,李含旭并没有立即采下恐龙蛋,只是拣了6~7块恐龙蛋皮,用一块小手帕小心包好,当即返回到所驻的公社招待所。
当晚,李含旭把这一消息告知给韩世敬和时生贵。三人聚齐,当再次小心地打开手帕,让大家细心观看恐龙蛋蛋皮碎片的那一瞬间,他的心里涌出一种说出来的激动和甜蜜。将近一个月的烈日当头,酷暑炎热、忍饥挨饿,一下子变成一股甘洌的清泉沁入心脾。当晚,他们三人高兴得彻夜难眠。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随便吃了几口早饭。随后,在李含旭的引领下,韩世敬、时生贵三人一起,迫不急待地赶往朱家沟村的菠萝山。
在这天的地质日记中,韩世敬这样写道:“恐龙蛋呈窝出现;每窝多少不一,少者4~5个,多者15枚;蛋皮厚1.5mm;最大直径13~15cm;蛋皮多破碎,内充填棕红色粉砂岩,沿蛋皮附近的粉砂岩呈现灰绿色;棕红色与灰绿、灰白色钙质粉砂岩呈韵律出现;在化石发现地点采集了一窝15枚恐龙蛋化石,暂叫“薄皮圆形蛋”。
为进一步确定恐龙蛋的种属,组长周世全派张永才把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当年就被誉为“中国恐龙蛋一号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资奎鉴定,定名为“滔河圆形蛋”,并在《河南地质科技情报》1974年第二期报道“我省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的消息。
恐龙蛋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59年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此后一百多年间,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不过500枚左右。
学术界认为,“滔河圆形蛋”出现时代大约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一亿年左右。虽然在亚、非、欧、北美等其他地区均有出现,但在该村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大多属于首次所见。
“滔河圆形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分布广。在菠萝山方圆近1.5公里的范围内,均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踪迹。二是埋藏浅。产蛋地层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挖掘就可见到。三是数量多。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已达数百枚,估计全部埋藏量不下万枚。丰富程度举世罕见:其小者如鸡蛋,直径4至6厘米;大者如饭碗,直径40至50厘米,以扁圆状居多。多呈窝状分布产出,排列有序,每窝一般十多个,有的甚至多达二三十个。四是保存好。该山地貌保存较为完整,基本未遭后期扰乱和破坏,保存了原始成窝状态,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如初,实为世界上独一无二。
“滔河圆形蛋”是地球地质古生物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对于国内外研究恐龙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对探讨恐龙蛋化石的系统分类与演化、对探索地球上恐龙大批死亡、灭绝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地球发展史、地球上动植物的演化和生态环境以及地球灾变等理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1993年7月3日,科学家在西峡县一次性发现了7个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点,其中以该县丹水镇上田村西坡最为集中。2003年,西峡县建造了集科普教育、游览观赏、主题娱乐为主的大型特色生态主题公园——西峡恐龙遗迹园,成为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因此,人们只要提起恐龙蛋化石,就会说起西峡恐龙蛋及其恐龙遗迹园。
虽然朱家沟恐龙蛋化石具有发现时间早、分布广,埋藏浅,数量多、保存好等特点,但可能因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却没有发现恐龙蛋化石较晚的邻县——西峡在省内外影响大。其实,
西峡恐龙蛋化石虽然名扬四海,为外界所熟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74年8月19日,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首次发现地是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
1974年8月19日,一个值得河南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淅川县滔河乡朱沟村,一个值得河南人永远铭记的地方!